金农网>商情
入网

济南市黄菖蒲种子高温怎么养护

2018/07/21 14:52:27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规格型号:AAAAA
计量单位:公斤
产品单价:2
供求数量:999999999
济南市黄菖蒲种子高温怎么养护,2009年,四海镇被评为北京市《百万市民走进京郊百花园》定点单位,2010年被授予《北京美丽菊花景点》称号,2012年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北东北赛区获园区创意,并获得北京市美丽乡村路美誉,2013年荣获我国首批“中国美田园”的称号。利用村美村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村美水库和农业园区一带的区域乡村休闲接待项目的构建,开展花海观赏、摘果品果、捉鱼摸虾、住农居小院、吃农家饭和喝农家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根据村美村现实发展基本情况,立足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在乡开发村旅游中的优势,重点打造具有核心吸引力的精品项目,使村美村乡村旅游步入“奇—精—全”的正规化特色轨道。峡山区党参种子多少钱一公斤。
 波斯菊种子_波斯菊种子价格_波斯菊种子批发_波斯菊种子厂家_现在波斯菊种子多少钱一斤|哪里有波斯菊种子


美丽野花组合种子_ 美丽野花组合价格_ 美丽野花组合批发_ 美丽野花组合子厂家_现在 美丽野花组合多少钱一斤|哪里有 美丽野花组合种子

以上信息由张见辉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方式

人:
(男)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15951538444;15951538444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政编码:
223600
电子邮箱:
2285244133@qq.com
联系地址:
上海市

金农网农业百科


  


  引言:近几年,我国小麦主产区灾害频繁,尤其是旱灾,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08~2009年度,小麦主产区发生秋冬连旱,最高受旱面积达1.62亿亩,部分地区旱情持续120多天。2010~2011年度,小麦主产区再次发生秋冬连旱,最高受旱面积1.16亿亩,部分地区旱情持续150多天。面对旱灾,各地反应迅速,工作主动,应对科学,抗旱成效显著,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又为今后抓好小麦生产带来了启示,值得好好总结。

  思考之一:总结经验,“三管五防”抗大旱

  近几年,为应对小麦秋冬连旱,各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技术对策,河南省提出“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管理”,安徽省提出“多浇一次水、多施十斤肥、增收百斤粮”,江苏省提出科学浇水“六要六不要”(要早灌、不要晚灌,要暖灌、不要冷灌,要浅灌、不要深灌,要沟灌、不要漫灌,要大水小肥灌、不要小水大肥灌,要因苗因时灌、不要盲目随意灌)等抗旱技术路线,大力开展抗旱保苗、促弱转壮,为抗灾减灾、夺取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抗旱不科学、时机不适宜、方法不适当等情况,反而造成浇水后遭遇降温天气,死苗加重的情况,教训比较深刻。总结各地的抗旱经验,应对小麦秋冬干旱,要从“三管”入手,科学应变促田管。

  一管用水。掌握“冷尾暖头、夜冻日消、有水即浇、小水为主”的原则,当日平均气温回升到3℃,于中午前后抓紧浇水保苗,确保麦苗返青生长有足够的养分,促进春生分蘖和次数根早生快长,促蘖成穗,争取较多的亩穗数。灌水不宜过多,亩灌30~40立方即可,浇水后划锄破板结。

  二管用工。镇压、划锄是增温、保墒的有效措施。镇压可压碎坷垃,沉实土壤,弥封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根系受旱。划锄能保墒、提温、消灭杂草,锄地时要锄细、锄匀、不压麦苗。镇压要在小麦返青起身前进行,要做到有霜冻麦田不压、盐碱涝洼麦田不压、已拔节麦田不压。

  三管用肥。抗旱浇水可配合施肥,但要分清苗情,分清时机,氮肥、磷肥配合,促蘖促根。三类苗要分两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进行,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增加亩穗数;第二次在拔节中期,提高穗粒数。二类苗要在起身期追肥浇水。一类苗要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

  应对小麦秋冬干旱,要坚持前后兼顾、统筹安排、全程管理、促控结合,防止顾前不顾后、管促不管控,“三管”之后,努力在“五防”上下功夫,保证后期健壮稳长。

  一防倒伏。受秋冬旱情影响,小麦次生根条数明显偏少,下扎深度较浅。抗旱浇麦时,大部分麦田普施速效化肥,容易造成麦田群体较大和基部节间拉长,如果后期遇到风雨天气,发生倒伏的潜在危险较大。应在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第一节间,提高后期抗倒能力。

  二防冻害。小麦拔节后就完全丧失了抵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一旦遭遇“倒春寒”,幼穗极易受冻,造成穗抽不出或白穗,产量将受损失。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寒潮到来之前浇水防冻。加强受冻小麦肥水管理,拔节期促进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孕穗期保证籽粒灌浆,提高粒重。

  三防病虫。春季是蚜虫、吸浆虫和条锈病、赤霉病等小麦病虫害频发、叠发、重发期,要防住病虫为害,避免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双重损失,力争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小麦条锈病继续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成功经验,防住发病中心,避免大范围流行。

  四防渍害。大旱之后往往有大涝,常常会发生旱涝急转的局面,而“尺麦怕寸水”。在冬季和早春,各地尤其是稻茬小麦对于未及时开沟以及经过冻融交替和雨雪侵蚀、田间沟系出现坍塌淤堵的麦田,要及时清沟理墒、清淤疏通,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通,确保灌排通畅,旱能浇、涝能排。

  五防早衰。应对秋冬干旱,部分地区重施返青期肥,忽视后期追肥,有可能出现脱肥现象,加之受旱小麦根系欠发达,后期吸收能力下降,容易早衰。要强化实施“一喷三防”,改善田间小气候,做好防早衰、防干热风等工作。对于生长脱肥发黄的麦田,可结合浇抽穗开花水喷施尿素溶液。

  思考之二:走出误区,回归高产栽培路线

  近几年,各地在抗旱、抗冻的实践中,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在小麦生产上走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三大”。一是大播量。近几年,部分地区小麦适期播种的情况下,机播播量超过30斤,撒播播量超过50斤,在播种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遭遇旱情和冻害后,大播量对抵抗死苗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更加助长了“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思想,部分人对精量半精量播种产生了怀疑,播量不降反升。二是大肥水。部分地区抗旱、抗冻,强调肥水并进、大肥大水,冬季施腊肥、早春施返青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促弱转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类型苗情在早春都需要大肥大水。三是大群体。受大播量、大肥水的影响,群体普遍偏大,部分麦田冬前亩茎蘖数都超过100万以上,拔节期最高茎蘖数超过了150万以上,而最终成穗数只有30万~50万,分蘖成穗率不足30%,离高产田成穗率40%~50%的要求相差甚远,部分人对传统的壮苗评价标准产生了怀疑,认为大群体就是壮苗。

  以上所说的“三大”,既是小麦生产上存在的老问题,又是小麦抗灾过程中产生的错觉,近几年没有得到纠正,反而不断得到强化。小麦高产的经验表明,提高小麦单产,应走出目前的误区,回归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

  一要坚持“三必”。一是秸秆还田必深耕。针对近几年秸秆粉碎不细、还田质量不高导致小麦出苗率下降的情况,推进秸秆还田和深耕相结合,提高秸秆粉碎质量和田间平铺的均匀度,还田后深耕,翻埋秸秆,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二是旋耕麦田必镇压。针对旋耕麦田土壤疏松、透风跑墒,造成小麦受冻、受旱的问题,坚持小麦播前或播后镇压,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提高小麦抗旱能力,促进麦苗整齐健壮。三是条件适宜必机播。针对近几年人工撒播快速扩展,小麦机播水平不断下降的状况,在墒情、播期适宜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机条播,提高播种质量。对于土壤水份过湿、无法机械耕作的麦田,改人工撒播为机撒播,进一步提高播种均匀度和出苗率。

  二要强化“三适”。在选择适宜品种、强化品种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把提高播种质量作为小麦科学种田的重中之重,努力在“三适”上下功夫。一是适期。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均温16℃~18℃,弱冬性品种14℃~16℃,春性品种12℃~14℃。同时,冬小麦可根据培育冬前壮苗所需积温推算当地适宜播期。一般冬小麦从播种至出苗约需0℃以上积温120℃,每长出一张叶片约需0℃以上积温75℃。在黄淮海麦区,越冬前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主茎叶龄达6叶1心至7叶时为壮苗,需要0℃以上积温600℃~650℃;春性品种5叶1心至6叶为壮苗,需要0℃以上积温500℃~570℃。二是适量。小麦播量以基本苗为标准确定。一般长江中下游麦区弱春性或春性品种亩基本苗16万~18万,黄淮冬麦区南部半冬性品种10万~15万,黄淮北部冬性、半冬性品种12万~16万,北部冬麦区冬性品种15万~20万。三是适墒。抓好小麦适墒播种,对于小麦播全苗保证小麦夺取丰收至关重要,可以保证一播保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

  三要管好“三肥”。大力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分时期、分地区、分苗情合理配肥、施肥。一是施足基底肥。“麦收胎里富”。小麦整地或播种时,施足基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氮肥和磷钾肥相配合,促苗早发,分蘖长根,并为返青后生长打基础。二是主攻拔节肥。大力推广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浇好拔节水,重施拔节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促进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和运转,提高籽粒产量。三是喷好叶面肥。在小麦生长后期,采用磷酸二氢钾、尿素进行叶面喷施,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

  四要浇好“三水”。一是浇透底墒水。“麦收隔年墒”。底墒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率的高低,关系到苗齐、苗壮和分蘖、长根,当小麦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二是浇足越冬水。冬前浇好越冬水,存水保墒,稳定地温,抗旱防寒,对小麦盘墩扎根、安全越冬极为有利。同时,“冬水春用”,可以满足返青对土壤水分的需要。三是浇好拔节水。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浇好拔节期水,结合实施氮肥后移,可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对水分的需求和对养分的吸收,为中后期生长奠定基础。

  思考之三:未雨绸缪,将防旱减灾进行到底

  近几年,从各地调查的情况看,发生旱情的地区,同样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播种技术,旋耕后镇压和播种后镇压的麦田旱情轻,旋耕和秸秆还田没有镇压的麦田、土壤质地粘重且整地粗放的麦田、砂质土壤麦田和前茬收获晚、整地质量差的麦田旱象较重。由此可见,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是防旱的有效措施。而事实上,干旱也是可防可控的,抗旱更要防旱,要一手抓应急应变抗大旱,一手抓科学管理防大旱,在“抗”上功夫,更要在“防”上下功夫。总结各地经验,尤其是旱地小麦旱作节水的经验,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在“防”上下功夫,以防争主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一是选择良种,以种省水。近几年,各地选育推广了一批分蘖力强、抗干热风的小麦耐旱品种,在旱地推广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效果。要坚持抗旱性和抗寒性同统一,加快抗寒、耐旱、耐瘠薄的小麦品种的选育,在旱地加快推广应用,达到以种省水的效果。同时,严格品种区域布局,在旱地不提倡引进水浇地品种,防止受旱大减产。

  二是精耕细作,以土蓄水。在小麦主产区推广“三三轮作制”,每三年深耕或深松一次,加厚活土层,有效增加土壤的蓄墒能力,接纳雨水,促进小麦根系下扎和养分吸收。旱地推广伏雨春夏用、休闲期蓄水保墒技术,通过休闲期深松、旋耕、细耙等土壤耕作措施,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蓄好底墒,保住表墒,伏雨春用,秋雨夏用。

  三是地力培肥,以肥调水。以培肥地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指导农民施用农家肥、沼肥,在适宜地区推广商用有机肥,稳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以肥调水、以土保墒。旱地小麦施肥要增施磷肥、氮磷配合、适当补钾,以肥养土、肥土保墒、肥水促苗、苗壮根深、以根调水,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土壤深层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四是加强田管,以管保水。因地制宜推广旱地小麦垄作沟播、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水平。切实加强麦田管理,推进农机配套,大力推广冬春镇压、顶凌耙耱、划锄松土等传统措施,节水保墒。示范推广喷施抗旱剂等化学调控技术,减少植株水分散失,促进根系生长,抵御季节性干旱和干热风。

  五是培育壮苗,以苗节水。以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为目标,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强化适期、适量、适墒播种,抓好耕作整地、耕翻或旋耕后耙压、前茬秸秆还田后浇水造墒或镇压塌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播后镇压等技术环节的落实,保证播种质量,力求一播保全苗,促进早分蘖、早发根,个体健壮、群体适宜。

  六是科学用水,以水促水。掌握小麦需水规律,合理安排水资源,因地、因时、因墒科学浇水。能浇一水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底墒水,能浇两水的情况下增加拔节水,能浇三水的情况下增加再增加越冬水。大力推广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思考之四:挖掘潜力,抓两头、带中间

  近几年,我国小麦连续增产,是主要粮食作物中唯一与粮食增产保持同步的品种。小麦连年增产,黄淮等小麦主产区贡献较大,河南、山东两省小麦单产、总产实现了8连增,单产连创历史新高,占全国小麦总产的比重呈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近几年秋冬连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也主要发生在河南、山东等黄淮小麦主产区。因此,黄淮冬小麦生产面临稳定发展和抗灾减灾的双重压力,起点更高、困难更多、难度更大。在此情况下,要从区域布局和技术配套上入手,进一步挖掘小麦增产潜力,实现区域平衡增产和小麦生产持续发展,为粮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从区域布局看,抓两头带中间。从单产水平、生产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小麦增产的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南方稻茬小麦和北方旱地小麦。

  一是狠抓南方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和沿黄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主,面积近7000万亩。这一地区小麦播种粗放,近几年小麦机条播面积不断下降,70%以上麦田撒播,往往“一撒了之”,播量偏大、均匀度差,部分地区稻麦两茬季节紧张,小麦不能适期播种,加之渍害、冻害、病虫害等灾害多发、重发,制约了小麦产量水平的提升,小麦平均单产较全国平均单产低50公斤以上。但这一区域光、温、水资源丰富,年降雨基本在800毫米以上,自然条件优越,只要技术措施到位,改撒播为机播,提高播种质量,强化防灾减灾,可以实现小麦大幅度增产。

  二是狠抓北方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面积近8000万亩。旱地小麦生产的基本现状是“年年有旱情、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一般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是典型的“靠天收”雨养农业区,小麦单产水平比全国平均单产低80公斤以上,而且年度间变幅较大,可差20公斤以上。但实践经验表明,只要这一地区坚决不移地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旱作保墒技术,小麦可实现亩增产100公斤以上,而且可以解决小麦单产年度间起伏不稳的问题,实现低产变中产。

  三是带动黄淮水地小麦。黄淮水地小麦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和高产区,在我国小麦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黄淮水地小麦单产水平提升较快,屡创历史新高,小面积创高产亩产已突破750公斤,大面积高产创建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产技术模式和推广模式。目前,主要的措施是进一步总结高产创建经验和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加以巩固、完善和提升,不断提高技术到覆盖率和位率,为全国小麦实现高产更高产技术推广摸索经验。

  从技术措施看,分区配套夺高产。近几年,南方稻茬小麦、北方旱地小麦和黄淮水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都已初步配套,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已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一是以机械匀播技术为基础,强化稻茬小麦高产技术示范推广。近几年,江苏等稻茬小麦主产区从农机配套入手,在改人工撒播为机械匀播和少免耕机条播上狠下功夫,初步解决了人工撒播播量偏大、播种均匀度差等问题,播种速度和质量大幅提高,试验示范效果较好。

  二是以地膜覆盖技术为基础,加强旱地小麦高产技术示范推广。上世纪末,西北等地旱地小麦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集成配套了穴播(甘肃模式)和膜侧(山西模式)等栽培技术模式,年推广面积曾超过1000万亩,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但本世纪初以来,推广面积连年下降,目前年推广面积不足100万亩。近几年,山西、甘肃等地不断完善地膜覆盖技术,在农机配套上有新的突破,发展潜力较大。

  三是以宽幅精播技术为基础,加强水地小麦高产技术示范推广。近几年,山东等地在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的基础上,集成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示范推广,目前年推广面积超过500多万亩,表现出了较高的增产潜力,可以作为主推技术大力推广。

信息说明

类型:
供应信息
编码:
5227431670.shtml
标题:
济南市黄菖蒲种子高温怎么养护

版权与免责声明